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美濃客家文物館

.參觀資訊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民族路49-3 (中正湖旁)
https://goo.gl/maps/wLKtdsWD5xG2
開館時間:週二~週日09:00-17:00
休館時間:每週一固定休館 & 春節(除夕.初一)休館
門票:全票40/半票20
電話:07-6818338
二.簡介
主要是以美濃客家人的故事為主題,藉此呈現整個客家文化。文物館主體建築採用菸樓造型與傳統合院設計的設計風格,其色彩沉穩樸實在在將整個客家人勤儉刻苦的傳統美德與精神表露無遺。館內則展示著客家籍居民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文化歷史。同時也利用多種媒體、實物、相片、文獻、影片、錄影帶、複製模型、生態造景、互動展示等,藉此讓客家後代的子子孫孫能夠更了解這即將失落的文化財產並了解保存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三.歷史沿革

原為高雄縣美濃客家文物館,由於美濃地區為南部客家人主要之聚居地,全鎮百分之九十以上屬客家籍人口,並通用客家語言,加上地形獨立及親族觀念濃厚等因素,使得美濃在語言、衣飾、美食、屋宅建築、音樂等人文方面,仍保存傳統客家風俗與生活方式;然在反水庫運動過程中,因凝聚濃厚愛鄉情感,故於民國90年設立美濃客家文物館,將美濃客家文化以故事性程現為主題,營造一座具美濃客家地方特色的文物館。又於民國991225日高雄縣市合併,列入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之管轄單位,修改為美濃客家文物館,並將原二級政府機關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改制由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編制下之客家文化中心持續推動客家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美濃簡介

一.地名由來
美濃原名「瀰濃」,在日治時代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年),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為美濃。至於「瀰濃」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是最早出現「彌濃」二字。在各種不同說法中,其中以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因此定名為瀰濃。另一種說法是,乾隆初年,美濃庄之所以取名「瀰濃」,乃因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瀰,居民以農為生,而取濃。直到大正九年,日人才引用日本地名美濃,將瀰濃改名美濃
二.歷史沿革
美濃先祖前來開墾的歷史,根據各種史料記載,可溯自西元一六九八年左右,當時來自大陸廣東嘉平鎮等各地的先民,自麟洛河逆流而上,再沿隘寮溪下游至武洛間開墾,使武洛變成大庄頭。但是,因武洛水患多,先民乃希望另覓福地定居。當時,武洛右堆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因剿平吳福生之亂有功,向鳳山令錢沬氏申請開發美濃,當時美濃仍屬禁墾區。直到乾隆元年即西元一七二六年,朝廷才准予進入開墾。當年的秋天,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至美濃,定居在靈山、雙峰山、月光山的山麓之下,總共有十六姓、建二十四座夥房,當時命名為「瀰濃庄」,東鄰六龜鄉,西接旗山鎮,北接杉林鄉,南連淡水、荖濃兩溪,由清雍正中葉給製的「雍正台輿圖」可窺知當時的地理位置。
三.自然環境
美濃面積一二○點○三一六平方公里,位於高雄市東北、屏東平原北部,形呈坐蛙,東、西、北三面環山東鄰六龜鄉、西接旗山鎮、北接杉林鄉、南連淡水、荖濃兩溪,自然形成一平坦之平原。河川有美濃、柚子林二流合匯成美濃溪,觀光資源極為豐富,亦有不少名勝古蹟。美濃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型氣候。每年的五至十月屬雨季,其餘為乾季,雨量的分佈十分懸殊。氣溫偏高,六至九月平均溫度在二十七度以上,除了一、二月的溫度稍低,但仍在十度以上,其餘都在二十度以上,全年平均二十二至二十五度之間。降雨量全年約在二千至二千五百毫米之間。
四.風土民情
客家人自古族群意識非常強烈,尤對傳統生活型態的食衣住行非常堅持,一方面為維繫固有文化的根基,一方面則有仰承先民堅苦奮鬥成家的用心,並有物縷思之維艱的勖勉,雖然傳統客家文化畢竟是農業社會時代的產物,往往在潮流環境急遽的變異與衝擊之下,逐漸扭轉和消逝。尤其處在今天科技尖端時代,傳統的習俗和生活習態早已被現代人類視作敝屣,但是我們仍可由舊時藍布長衫、油紙傘,來滿足探古尋幽訪客的懷舊之情。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客家文化

ㄧ、客家簡介
明末清初的中國政治混亂、經濟不安,閩南客家的移民潮漸漸形成,康熙22年〈1683年〉清朝取得台灣後,客家人東渡台灣開墾的人逐漸增加,北中南各地皆有客家人移居。客家人來台開墾之初,並非來台做客而被稱為「客人」,乃因其在原鄉本來就是客家人之緣故,「客而家焉」:作客他方並以此為家,客居他鄉永為家之意。客家是一個跨越省分的族群,除了在閩粵贛大三角外,還有四川、廣西等地,可說處處有客家,客家文化當然是一個漢化的文化,客家源流從單一的中原說到多元說已成潮流。
二、人口分布
台灣有2300萬人,其中客家人佔18.1%,大約是4197000人,其中以桃園縣有78.5%都是客家人,佔最多,第二名的新竹71.6%密度最高。另外,客家人口30%以上的鄉鎮有69個,列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多是靠山的鄉鎮,唯一一個客家漁港就是新屋永安漁港。
三、客家精神
客家人具有比較重視教育的族群特質,傳統的理想生活境界是「晴耕雨讀」「詩書傳家」,客家人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識的讀書人,敬重文明,成了歷代相傳的古風。客家人是個遷徙的族群,由於長期生活在困苦的環境中,深知要改變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求取功名以出人頭地,客家人視文化知識為生存競爭的主要手段,所以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有許多客家諺語就表達了這種意義,如「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不讀書有眼無珠」等,台灣客家人在戰後60年來,能夠憑其對教育的重視,以較高的教育成就來改善其社經地位,即是最好的寫照。

四、客家信仰
《三山國王》
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因為三山國王信仰主要是客家人才有的,傳說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移民時的守護神,三山國王是三座山的山神---黑臉巾山、紅臉明山、白臉獨山,因為顯靈護民護國,唐朝皇帝封做「三山國王」。客家人早期來到台灣,奉請三山國王座隨身保護神,在各地開墾時建廟奉拜,求得庇祐,所以三山國王一直被客家人做為守護神。
《義民廟》
義民爺是台灣客家人的傳統信仰,1955年,政府將農曆的720日定做義民節。台灣客家先民很辛苦的來到台灣,到處有民變發生,清朝兩次民變所犧牲的自願義軍,就是客家義民爺。例如: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所謂義民,是指一批為保鄉為土而犧牲生命的客家先民,義民爺大多數都是客家人的祖先,他們本來是負耒荷鋤開闢這片土地的拓墾者,因保衛家園而犧牲生命的先烈先賢。在南部六堆的忠義祠為代表。客家文化的信仰中「南忠勇,北義民」是相當堅定的信仰代表,這一北一南的信仰重心代表客家人團結一致的精神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