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美濃菸葉

一.美濃菸葉的由來 
美濃的環境特殊,是位於老荖濃溪與旗山溪交會處,因此土地肥沃、又有豐沛的灌溉水源,是在旗山地區最廣闊、最富庶地帶。民國 25年菸葉從屏東地區引進美濃種植,由於美濃鎮地質、氣候很適合煙草栽培,而美濃封閉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情節,保有濃厚而傳統的客家文化,而其背後的重要支柱,便是在菸葉生產的大量而密集的勞動力需求下,孕育出對自身歷史的深刻認同和對地域的強烈歸屬感。因此在相關單位大力推廣下,菸葉在美濃紮根生產並開啟菸業時代。
二.菸樓 美濃為早期菸葉盛產之地,菸樓是用來薰菸葉的閣樓,建築古樸為美濃農業文化獨特的象徵其建築。『菸樓』,是個極具地方歷史的建築物,談起菸樓的歷史,就得推究日據時代了。日本人為台灣引進菸草種植後,大批栽種於高雄、花蓮等地區,當時除了引進大批日本移民外,也為這些地區引進移民村建築,也蓋起了一棟棟的菸樓。菸樓主要有兩種形式:大阪式與廣島式,美濃都是大阪式菸樓,建築差別在天窗的設置位置,大阪式天窗設於太子樓兩面壁牆上。菸樓主要用來燻烤菸葉,當菸葉收成後,將菸葉夾於竹竿,上架於樓層內,透過火以低溫慢慢烘培,等到乾、透之後,再交給公賣局。
三.菸葉 是本區的重要作物,素有「菸草王國」之稱,烤煙葉所用之菸樓,在美濃區聚落建築中,也成為一種特殊建築景觀,由於經濟轉型,菸葉逐漸沒落。菸葉盛產時期面積約二千公頃,佔全國四分之一強,因菸葉生產要靠許多勞力,從播種至收成要四個月,十分辛苦,從種菸可看出美濃鄉親刻苦耐勞的客家人本性。
四.菸葉生產過程 播種-假植-移植-澆水-施肥-上土-噴藥-扶植-摘花-除芽-採摘-運送-拼菸-燻烤-分級-包裝-送繳。

美濃菸樓影片: https://youtu.be/Two_q6oy4kk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美濃油紙傘

一.油紙傘簡介
油紙傘的故鄉──美濃鎮,在昔日客家民俗中,出嫁女兒定要把紙傘充當嫁粧;「紙」和「子」同音,蘊含早生貴子之意。而傘字中通常繪有四個人,表示「多子多孫」。同時油傘一張後呈圓形,含有「圓滿」的意義。如今美濃鄉門仍不乏有人使用,但傳承延續到今天,油紙傘大部分用於新娘出轎子做為避邪之用。
二.油紙傘歷史
美濃的油紙傘製作技術相傳于日治時代大正年間引進,由林阿貴、吳振興延請大陸師父前來傳授技藝。西元1960年,美濃紙傘業最興盛時期共有二十幾家紙傘廠,每年生產約二萬把以上。之後由於臺灣急速發展工業,由化學材料製作的洋傘,以輕便、便宜、耐用又易於攜帶的特性普遍地取代了油紙傘,使得油紙傘的價值與銷售漸行蕭條。
西元1970年後,臺灣經濟逐漸富裕起來,在旅遊觀光業的刺激下,使得美濃的油紙傘逐漸脫離原本實用的價值,而走向與觀光結合的商品文化,成為遊客喜於收藏的精美藝品,帶動了美濃油紙傘的另一個春天。
三.油紙傘意義
在客家的習俗裡,油紙傘是一種吉祥物。油紙傘在客家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除遮陽避雨外,更是心中吉祥的象徵。
1.在男孩16歲成年禮時,送紙傘給兒子,表示著兒子已成年。
2.女兒出閣,即贈與一對紙傘,象徵團圓、圓滿、早生貴子、多子多孫之意。
3.一般客家的宗教慶典遊行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撐在神轎上,做為遮蔽物,此亦是取其圓滿的成就,做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4.在結婚典禮中,新娘下轎時的遮蔽 避邪所用的器物,也是油紙傘。可見油紙傘在早年的客家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地位。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美濃飲食文化粄條

.客家飲食文化
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在客家地區鹹、肥、香一直是客家菜的特色,之所以有這些特色是因為環境造成的,早期客家人墾拓的地方多是貧瘠荒涼的地區,為了生活,體力消耗較多,而且工作時汗流得多,為補充鹽分,所以才有鹹肥香的特色,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梅乾菜、大葉品種的芥菜)、作為食材入菜。客家菜的特色反映客家人勤奮艱苦,刻苦耐勞的傳統精神,客家人生活素守簡約,對於飲食以經濟實惠為原則,凡是能曬乾或醃漬保存的任何食物,皆用盡辦法,發展出一套能長期保存的技巧,並在烹調時加以變化,也再次表現了客家人節儉的美德。客家人勤儉刻苦,平時省吃儉用,只在年節與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喪喜慶宴客才會宰殺牲畜。
一.粄條由來
粄條是流行於華南、粵東、台灣地區的客家美食。是大米類副食產品。美濃粄條的名稱由來是,因為攤開的粄條像是洗臉的毛巾,所以客家話又稱為「面帕粄」。在過去,客家先民飽受戰亂、匪禍和飢荒之苦而被迫遷徙,顛沛流離長途跋涉之後,每遷居一地,又得在艱難的環境條件下重建家園,生活必須絕對的節儉和勤勞。由於生鮮食品不容易取得和長久保藏,於是再加工食品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飲食中就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客家人來說,除了日常生活食用的米飯、粥品以外,客家人也和其他中國南方的居民一樣,藉用米的物質特點製作出較耐久藏的「粄」,而「粄」類食品在客家飲食當中,十分的受到重視。所謂「粄」也就是福佬人所說的「粿」。客家人把米加水磨成漿,再壓去水分所得到的米粉,叫做「粄粢」,而用米粉製作成的各種糕點食品稱為「粄」。而我們只要稍加比較,便會發現「粄」類食品在實質上,和中國北方人用小麥麵團製作各式各樣的點心、麵食,其實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粄條作法
以在來米做原料,以水浸泡後,和水混合磨成米漿,再加入少許太白粉,以人工攪成粘粥狀,然後放進蒸盤,入蒸鍋中蒸熟,待冷卻後即成一條條白毛巾般的粄條。粄條作法大致分為幾個步驟:
1.在來米洗淨浸泡:挑選上等在來米浸泡4-8小時,使米粒脹大鬆軟,方便研磨出米漿。
2.推動石磨研磨:把米加水少量,慢慢舀入磨盤推動研磨,讓米漿自然流入桶內。
3.加入蕃薯粉攪拌:在米漿加入蕃薯粉攪拌以增加性及滑嫩度。
4.把蒸盤抹油:把蒸盤塗沙拉油,以增香氣較容易剝落。
5.米漿舀入蒸盤:把調配好的米漿舀入蒸盤,厚度適,蒸煮約五分鐘後起鍋冷卻。
6.晾乾粄條:把起鍋冷卻後的粄修剝落被竹桿晾乾。
7.摺疊切割完成:把冷卻晾乾後的粄條(狀似毛巾)摺疊,切割成條狀即為完成。